9月29日,临近国庆,海南迎宾馆里洋溢着喜庆友好的气氛。海南省“椰岛友谊奖”颁奖仪式暨外国专家座谈会在此召开,7位外国专家被授予2024年度海南省“椰岛友谊奖”,热烈的掌声经久不息。
“椰岛友谊奖”,始于1999年,是海南省人民政府为表彰在促进海南与世界各国(地区)友好交流合作、推动海南经济社会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外国专家而设立的荣誉奖项。奖项既是对外国专家智慧与辛劳的认可与尊重,也彰显海南对外开放的态度和决心。
2024年,我省对“椰岛友谊奖”原管理办法进行修订完善,并时隔8年重新启动评选,阿汗穆德、鲁斯兰等7名外国专家获得殊荣。
每个椰岛友谊奖背后都有一段深厚的跨国情谊。
登上领奖台,海南大学研究员阿汗穆德分享了自己在海南的工作经历。他的研究方向是土壤-植物生态系统养分循环,2023年,他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外优青”项目,成为海南首位获得该项目资助的外籍专家。他和团队用科技支撑海南农业高质量发展,在国际期刊上发表了14篇高水平论文,提升了海南省在土壤科学领域的地位。
来自哈萨克斯坦的图列诺夫·鲁斯兰,现任海南国际经济发展局全球新闻官,他积极向全球客商介绍海南自贸港的政策红利和投资机遇,推动了一批外资项目落地。他还是罕见的Rh阴性血型携带者,过去15年在中国累计献血超过6000毫升。2013年,习近平主席对鲁斯兰无偿献血的行为给予高度赞扬,称他为“中哈友谊的使者”。
还有的外国专家多年来致力于讲好海南故事,通过创办网站、拍摄视频等形式,不遗余力向世界推介海南;有的深耕海南水产领域,选育优良鱼苗,极大提高了养殖效益;还有的积极参与社会公益,在疫情防控、旅游和文化传播等方面发光发热。
奔赴是双向的。在这些外国专家心中,海南有着不一样的分量。他们说,海南是一块开放包容、充满活力的热土,为来自全球各地的人们实现自我价值、干事创业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我的另一半时不时会开玩笑说,‘你有时比我更像中国人’。”海南译抵岸语言服务有限公司英国籍总经理杨龙贤,在中国已生活18年,从留学生到职员,再到创业者,他的足迹遍及南京、上海、中国香港,直至落户海南。
一路走来,杨龙贤见证了海南的开放进程:从建立全国首个省级营商环境建设厅,到搭建国际服务门户网站和全双语工商注册平台,再到推出针对外籍优秀毕业生的居留许可政策和针对国际人才的各类停居留便利措施……
“国际人才之所以愿意来到海南,首先是因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其次是利好人才的各种政策。海南的开放与创新精神,吸引了众多青年创业者,我就是其中之一。”杨龙贤坦言。
发自内心认同,真心实意贡献,这些“洋面孔”怀着深厚的“海南情”,让合作之手牵得更牢,友谊纽带拉得更紧。
当前,海南自贸港正处在全岛封关运作准备的关键阶段,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国际人才的支撑。如何进一步优化相关政策,提升涉外服务效能,让国际化成色更足?
“在细节上下功夫,比如在公共交通系统配备完善的双语甚至多语言播报与标识,方便外籍人士”“提升医疗卫生系统的国际化水平,建立更多能提供英语服务的国际医疗中心……”
座谈会上,来自全省多个领域的外国专家代表畅所欲言,提出多项建设性意见。省外办、省教育厅、省卫健委、省商务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科技厅等部门相关负责人现场回应关切,并表示会后将跟踪落实,尽最大努力让外国专家在琼居住安心、工作舒心、发展顺心。
近者悦,远者来。多年来,海南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外籍人员的便利化举措,为他们在琼经商、工作、学习、旅游、购物等提供全方位贴心服务,传递广开进贤之路的诚意,为自贸港建设注入更多“源头活水”。
现场,杨龙贤说的一句话,能代表很多外国专家的心声:“把个人理想融入自贸港建设的宏伟蓝图之中,在海南这片热土上,越来越多的国际人才将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与海南一道成长、成就彼此。”
责任编辑:傅婕
内容审核:陈咏棋
值班总监:许世立
值班主任:罗清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