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沧海一粟,可对海口商会而言,却承载着无数的拼搏、梦想与荣耀。它见证了海口这座城市商业的兴衰变迁,是海南近现代商业发展历程的生动写照。
1904年,海口商会在博爱路成立,成为我国最早的商会组织之一。一群怀抱“通商情,保商利”理想的工商业者,秉承着“商行天下、善行天下”的“海商”精神,通过商会平台,一方面共同维护市场秩序,投身公益事业,也为经济繁荣、民族复兴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至上世纪三十年代,海口已有35个行业572家商铺,如“梁安记”、“云旭记”、“远东公司”等,著名的旅店或综合性娱乐场所为“五层楼”、“大亚旅店”等等。各地来的商业会馆也在海口纷纷设立,仅漳泉会馆和兴潮会馆在海口经营的商店就有近 400家。
1950年,随着海口的解放,以恢复地方经济、培养商业人才为主要任务的海口商会,随之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1950年12月,“海口市工商业联合会筹备委员会”成立,1953年7月,海口召开工商联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海口市工商联正式成立,商会由此过渡为工商业联合会,简称“工商联”。1991年,党中央颁发《批转中央统战部〈关于工商联若干问题的请示〉的通知》,把做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工作的任务交给了工商联。文件明确指出:“工商联要配合党和政府工作,对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进行团结、帮助、引导、教育。”同年8月,中共海口市委根据中央15号文件精神,批准成立“海口市总商会”,与海口市工商联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即海口市工商联(总商会)。
近年来,海口市工商联(总商会)团结引领广大民营经济人士,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开展活动,在参政议政、经贸交流、企业培训、维护权益、公益行动和非公党建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为促进海口市科学发展、绿色崛起,贡献出了应有的力量。
截止目前,全市民营经营主体超过260万家,占全市经营主体九成以上,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八成,民营经济成为促进海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食品饮料、热带高效农业、汽车装备制造、制药等领域,海口的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于此同时,一批民营经济人士得到了迅速成长。涌现出椰树集团、齐鲁制药(海南)公司、金鹿集团等优秀民营企业,以及一大批优秀民营企业家,荣获国家和省市表彰。韩宇东、邢诒川、叶茂、蒋会成、刘文民等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符史钦、王成栋、刘文民等被评为“全国关爱员工优秀民营企业家”;刘景萍、高芬芬、徐咏梅等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在五集系列视频节目《百廿商途——海口商会的120年》中,资深媒体人、作家蔡葩老师携南海网主持人天琴,将带领大家走进海口商会的悠悠岁月,聆听老一辈商会成员的口述回忆,感受他们创业的艰辛与执着;挖掘商会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发挥的独特作用,探寻它如何在时代的浪潮中坚守与变革。这不仅是对海口商会过往的深情追溯,更是对海南商业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一次深刻致敬。让我们一同开启这段意义非凡的历史之旅,去触摸那些鲜活的记忆,去领悟海口商会120年历程背后所蕴含的“海商”精神。
今天,让我们走进《百廿商途——海口商会的 120 年》第四集:“锐意进取”篇 铆足干劲、乘势而上,海口商会扬帆商海。
监制: 周元 林莹
执行策划:周圣涛 陈明文
文案: 刘仕利
摄制: 史君豪 吴多圣 陈明文 陈明福 雷亚平 李厚清(特邀)
主持人:卢天琴
制作方: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