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草编技艺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宋末元初,发源于海口市秀英区东山镇,目前主要分布在东山镇南渡江两岸的坡上村、福寨村、紫罗村等地。
这项技艺之所以发源于东山镇,与当地的席草不无关系。东山镇的席草也叫“灯芯草”,因为日照时间长,长势好,所以无节,柔软,韧性强,是制作草编的上好原料。用它编织的容器,“直立不倒,盛水不漏,多年不烂”。这也正是东山草编技艺令人惊叹之处。光是从新鲜席草到成为可编织材料这个过程,就需要经过采割、挑拣、分号、揉、劈瓣、晾晒去除水分等十几道工序。
到了编织这一步,又有编、插、织、嵌、镶、绕、缠、悬、挂、空、别、剔、镂、透等许多道工序。
南海网记者 孙春丽 摄像剪辑 陈元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