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位于海南省中部山区,山多地少,原本是劣势,琼中因地制宜,发展山地高效生态农业。自2015年起,在全县推广在稻田养鱼的生产模式,达到一田多用、一水多用、一季多收的成效,涉及农户615户,面积达1568亩。“稻鱼共生”模式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不仅改善生态,带来效益,绿水青山也正逐渐转变为金山银山。
正值农忙时节,琼中县和平镇槟榔园村的水稻田里,饱满的稻粒和活蹦乱跳的鱼迎来了双丰收。在田里、田边,不计其数的村民拿着水桶、鱼网在各自家的田地里抓鱼。
在诸多田鱼养殖户中,村民胡开美也是头一次尝试“稻鱼共生”,以前田里只种水稻,日子过得比较拮据,把家里的4亩地拿出来改造,首次的收益也让他尝到了甜头,增加了产业发展的信心。
今年开春,槟榔园村11户农户主动申请发展“稻鱼共生”养殖,在琼中县渔业局等部门的协助下,不少是荒田再利用,改造了原有水田42.7亩,首批投放了64050尾鱼苗,加上40多亩水田的收成,槟榔园村今年稻鱼共生产值达20万元。
“稻田养鱼”是一种相互依存的生长模式, 稻田能提供虫和稻花给鱼取食;鱼能水稻根系生长提供氧气,促进水稻生长;而且鱼的排泄物给水稻施加了有机肥料,既提高了农田综合效益,又实现了资源和效益的有机结合。
自2015年,琼中试水在稻田里养鱼,首次投放的泥鳅却遭遇蛇、鼠、鸟等天敌要害,经过不断的探索,黄辣丁鱼更适合稻田养鱼的高产,以生态循环的方式加以实现。稻田养鱼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效益好的农业生产方式成为深受当地农民欢迎和喜爱的模式之一。
稻因鱼而优,鱼因稻而贵。“稻鱼共生”种养模式中,鱼的产量能为村民带来每亩近1300元至1500元的增收,而且综合种养的稻谷也比常规稻增产三成以上。相比传统种植模式,综合种养真正实现了“一亩双收”。
与此同时,琼中加大了对稻田养鱼的扶持力度,截止目前全县累计投入530万元,对每户首次加入稻鱼共生的农户免费硬化田埂,第一年支持免费鱼苗;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支持三年免费鱼苗、饲料扶持。政府补贴加大,稻鱼共生在琼中的规模养殖也渐成气候。
南海网特约记者 崔大伟 林晓 王伟 琼中报道